在心底,我們所期望於好朋友的,會是什麼?
就拿尋覓終生伴侶這件事來做比喻吧,我們總希望能找到一個很輕易就可以了解體貼我們的人,覺得那樣的生活輕鬆多了,也比較可能有好的發展。
但問題是所謂的「了解」「體貼」,指的是什麼?
一般時候,我們似乎比較常往「情緒」的角度去想,我們希望找到一個可以很快相應了解體貼我們心情的婚姻對象。
然而在這樣的條件之下,我們要找的其實就是「父母」(不是丈夫或妻子)了,而我們同時也不自覺地設定自己是「小孩」,
因為只有小孩需要別人具備主動了解的意願與能力,因為小孩大多沒辦法清晰具體地陳述自己的不舒服感,而必須依靠別人發現並且帶領他離開情緒的泥沼。
抱著這樣的想法去經營婚姻或者友情,能夠經營出成熟的內涵嗎?
我想我們終究還是希望找到能夠了解體貼我們的婚姻對象或朋友,但這裏所謂了解體貼,指的應是個人的「生命風格」吧。他了解我為何堅持,了解我為何放棄,
了解我在什麼樣的情形可能(或可能不會)在那裏,他了解我遇事反應的模式,關於這些,他雖然不一定,也不必,完全贊同,但他能體諒我有我的背景原因,
他能體貼我的有限性,他能夠畫出我的形像,起碼他願意並且聽得懂我為自己所做的解釋及辯護。
至於情緒表達方面,只要我們在需要時誠懇地主動陳述具體表白,要人了解還會是件難事嗎?而這些,從清楚自己的情緒,以至於建立自我生命之風格,不就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,
要在生活的每一個經歷裏,在每一個心理起伏波折中,努力學會的嗎?
你真的無聊了
回覆刪除多了這麼多東西!!
沒辦法考生都很無聊的
回覆刪除